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正文
    17 2024.05
胡中民教授题为“Decoupling of greenness and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as aridity decreases”的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日期:2024.05.17 点击:

近日,我院胡中民教授在地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发表题为 “Decoupling of greenness and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as aridity decreases” 的论文(https://webofscience.clarivate.cn/wos/alldb/full-record/WOS:000841460500001) 入选ESI高被引文章。ESI高被引论文 (Highly Cited Pa-pers) 是指近10年内发表且被引次数排在相应学科领域全球前1%以内的论文。该论文的第一和通讯作者为胡中民教授。

植被生产力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最重要的过程,因而揭示植被生产力对气候的响应特征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实测植被生产力数据严重不足,学者们通常用表征陆地植被绿度的遥感数据产品如叶面积指数(LA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等来代替,通过这些遥感数据产品来评估植被生产力的年际波动(比如评估干旱、台风等干扰事件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地区,植被生产力与绿度的年际波动规律一致,但随着气候变得越来越湿润,二者的耦合关系变得越来越弱,尤其在热带雨林地区,植被绿度的变化与植被生产力的变化没有关系。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植物光合单元(即叶片)的数量(叶面积指数)与质量(光能利用效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tradeoff)的关系,而该关系随着气候越湿润变得越强烈。这意味着,在气候湿润的生态系统类型,单纯用卫星遥感得到的绿度数据产品评估植被生产力动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还发现,目前陆地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几乎都高估了植被生产力对叶面积指数的依赖程度。

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31922053)、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A0604801)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项目(2019QZKK0405)等的资助。胡中民团队期致力于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研究,依托地面观测、遥感及模型等多种手段,旨在解释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对气候的响应特征与机理。团队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973项目专题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相关成果主要发表于学科领域前沿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是遥感科学领域旗舰期刊,2023年影响因子为13.5,五年平均影响因子为14.2,排名遥感领域第一。